新闻中心 |大国工匠

反思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60年历史

文章来源: 添加人: 更新时间:2010-03-23

 业绩篇——优秀供应商、高端产品、产业聚集出现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是随着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60年来,汽车零部件为汽车产业的发展作出哪些重要的贡献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零部件供应商,并形成骨干力量,对加速零部件产业发展起到了表率作用。在经历金融危机锻炼后,将会有部分零部件的先行者,跨入新型的跨国零部件企业行列。
 
这些企业有万向集团(万向节等)、上海延锋江森座椅公司(座椅)、上海延锋伟世通饰件系统公司(内饰件)、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变速箱)、浙江亚太机电公司(ABS,液压制动件)、浙江银轮机械公司(中冷器)、瑞立集团(制动系统)、万安集团(液压制动件)、福耀玻璃工业集团公司(玻璃)、上海久乐安全气囊公司(安全气囊)、许昌远东传动轴公司(传动轴)、南京奥特佳冷气公司(空调压缩机)、深圳航盛电子公司(车载电子)、安庆环新集团公司(活塞、活寒环)、辽宁新风企业集团(柴油机共轨系统)等。
 
——以自主创新为基点,通过产、学、研、官和国际企业的联盟与合作,零部件企业开发出一批高端产品,研发成果正在艰难地向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方向推进。
 
这些产品有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后处理三元催化器、可选择性还原催化器(SCR)、颗粒催化器(DPF)、自动变速箱、橡胶悬挂空气弹簧、发动机增压器、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RMS)、汽车黑匣子、电子稳定程序(ESP)、电动转向系统(EPS)、CAN总线技术、废气再循环系统(EGR)、自动诊断装置(OBD)、车辆稳定控制(VSC)、MEMS传感器、LED大灯、汽车滤清器滤纸、后处理催化器陶瓷载体、车载网络系统、汽车精密模具等;此外还有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新型零部件、汽车再制造技术等。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效应出现。当前,零部件的产业聚集已经从过去的某一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向某一城市空间发展,接着各城市之间又通过技术流动有机地链结起来,形成更为广泛的地域性聚集空间。
 
目前全国已形成六大区域性集聚地带,即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以哈、长、沈为中轴的东北地带,以武汉为中心并连接郑州、长沙形成的中南地带,以重庆、成都、柳州构成的西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地带。这些区域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占有率为86%,其中长江三角洲占39%。聚集区出现了以规模化综合发展著称的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浦东金桥汽车产业园;以出口基地为特色的玉环、瑞安、台州、常州基地;以近期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聚集地区的长春经济工业园、柳州零部件工业园、芜湖零部件工业园、北京顺义杨镇工业园、沈阳大东区工业园,以及以海西经济区为特点的福州、厦门零部件工业园等。
 
反思篇——中资零部件企业被边缘化的可能性加大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汽车零部件集团随着原配套的整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我国零部件产业进入一个转折阶段。
 
目前,中资零部件企业生产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低端系列,而高端产品的投放和开发都控制在独资或合资企业手中,而且外资企业还向中、低端产品市场延伸。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资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仍存在散、乱、差和低水平重复;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信息水平也很低下,无法实现与整车企业新车型研发的互动和对接。中资企业只能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拿到配套订单,而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多实行“货比三家”,使零部件企业处于不对等地位,这样,只好在国内外的售后市场找出路,市场的稳定性很差。
 
中资企业也想向高端产品上冲刺,但囿于人才、资金、研发能力所限,产品多停留在研发阶段,商业化运作速度较慢;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距离较大,国内电动汽车企业对进口零部件的可靠性认可度较高;在出口方面,中资零部件低档便宜货的形象仍未改变。
 
与此对照,目前本土的合资零部件企业正加速向控股方向发展,新建立的多是独资企业。在经济危机中,跨国零部件公司更看重中国的市场,中国零部件市场的争夺战日益激化。
 
近两年来,外资渗透日益严重,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中资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被边缘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期待篇——把汽车零部件产业放到重要战略地位考虑
 
从60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历史经验看,成绩是很大的,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一波又一波的滞后现象,一定要采取必要的重大措施,才会有效。
 
———要从战略上真正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端正那种“重整车、轻零部件”的思想,使整车与零部件同步得到发展,偿还历史欠账,使中国零部件产业发挥出提高下一步汽车工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性作用。
 
———当前,要努力解决零部件企业的现实困难,特别是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共度难关。
 
———为抓住今后10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复兴的最后机遇,建议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中国汽车零部件生产力中心”,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在内,将大量、复杂、随机性的工作交由一个部门具体负责和执行。
 
 
 
作者简历:陈光祖,汽车资深专家,早年参加一汽建设,是第一代汽车人。
 
现为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高科技专家委员会副总裁、商务部汽车产业损害预警专家、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高级顾问等。
协会公告
会员动态
金圣节能环保燃油
中国汽车消费网
中国汽车配件网
中国轮胎商务网
汽配汽修网
仙林汽配城
企汇网
中国卡车网
润滑油信息网
中国汽车用品网
中国润滑油经济网
中国汽配通
国车网
车商网
广西汽车配件协会
汽车英才网
汽车用品报
汽车市场网
酷配网
汽车测试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世通国际大厦C座10层 客服邮箱:org@capia.org 客服电话:400 6363 789
北京中汽联科技集团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08960号